安徽大學是幾本
通過近年安徽大學在各地錄取批次得知:安徽大學在各地都是本科第一批次錄取,所以安徽大學是一本大學,它還是211、雙一流大學。
相關延伸:
具體,請參照該校在你所在省份的招生批次,如下:
安徽大學各省市錄取批次
招生省份 | 文理科 | 招生類型 | 年份 | 錄取批次 | 分數線 | 錄取位次 | 省控線 |
---|---|---|---|---|---|---|---|
河南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85 | 24528 | 509 |
河南 | 理科 | 高收費專業 | 2022 | 本科一批 | 566 | 41164 | 509 |
云南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79 | 13780 | 515 |
四川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95 | 20900 | 515 |
四川 | 理科 | 中外合作辦學 | 2022 | 本科一批 | 570 | 36042 | 515 |
陜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44 | 15830 | 449 |
貴州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44 | 11201 | 451 |
江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72 | 12411 | 509 |
廣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66 | 10359 | 475 |
安徽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72 | 24293 | 491 |
安徽 | 理科 | 中外合作辦學 | 2022 | 本科一批 | 556 | 34363 | 491 |
山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A1段 | 514 | 27453 | 498 |
黑龍江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A段 | 527 | 10153 | 429 |
山西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A段 | 552 | 12262 | 498 |
甘肅 | 理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I段 | 522 | 8398 | 442 |
河南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77 | 3958 | 527 |
云南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617 | 3091 | 575 |
新疆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497 | - | 443 |
四川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84 | 3898 | 538 |
陜西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10 | 8220 | 484 |
貴州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601 | 2245 | 549 |
江西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73 | 2634 | 529 |
廣西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90 | 2090 | 532 |
安徽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 | 566 | 4447 | 523 |
黑龍江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A段 | 530 | 1875 | 463 |
山西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A段 | 556 | 1845 | 517 |
甘肅 | 文科 | 普通類 | 2022 | 本科一批I段 | 534 | 1628 | 485 |
安徽大學辦學層次:
是否是985 | 否 | 是否是211 | 是 |
是否是雙一流 | 是 | 主管單位 | 安徽省 |
創建時間 | 1928年 | 博士點數量 | 一級:18,二級:0 |
碩士點數量 | 一級:33,二級:1 | 學校類型 | 綜合類 |
所在城市 | 合肥市 | 辦學層次 | 普通本科,211,雙一流 |
1928年,安徽大學肇基于時為省會的安慶市,開啟安徽現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賡續襟江帶淮崇教文化之菁華。幾經易址,于1956年遷建合肥;數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安徽大學”校名,這一天被定為校慶日。作為一所具有紅色革命傳統的高等學府,安徽大學辦學近百年來,勇擔民族復興大任,執著“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辦學理想,秉承“至誠至堅、博學篤行”校訓精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累計培養了32萬余名優秀畢業生,是安徽省內畢業生人數最多、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高校,被譽為省屬高校的“排頭兵、領頭雁”。(安徽大學什么專業好(王牌專業排名榜))
學校堅持走科研強校之路,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實力。學校學科門類齊全,綜合性特色顯著,覆蓋理學、工學、文學、歷史學、哲學、經濟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藝術學等10大門類,擁有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25個省級重點學科;材料科學、化學、工程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等5個學科進入ESI排名前1%(4個學科進入前5‰);堅持“人才強?!睉鹇?,現有教職工3100余人,其中專任教師2149人,副高以上專業技術職務者1018人;實質雙聘院士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等國家級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層次人才”“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等地方領軍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兩院“院士”、國家“杰青”“優青”“萬人計劃”領軍人才等為引領,師德高尚、結構合理、業務精良、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師資隊伍;科學研究聚焦集成電路先進材料與技術主攻方向,建設了“強光磁集成實驗設施”“信息材料與智能感知”實驗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臺,產出了金屬團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儲材料等一批原創性成果,在高靈敏傳感裝備、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學校2021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11項,資助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穩居省屬高校首位;“雙一流”建設以來,共獲國家及省部級科研獎勵94項。學校自然指數排名位居全國第59名,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發展指數在一流學科年度發展指數評價中位居全國第2;北京外國語大學發布中國大學全球影響指數,我校位列第54位;軟科“雙一流”高校教學實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
學校堅持內涵式發展,不斷彰顯文化傳承創新水平。學校人文社會科學優勢明顯,近3年獲批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等立項數連續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1年獲批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和青年項目共30項,立項總數位列全國第26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徽學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書近7萬件,牽頭成立省高校創新聯盟,協同省內高校成立新安醫學、徽派建筑、徽州文獻等分中心,引領帶動全省高?;瘴幕芯?、保護和傳承;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語言文字推廣基地,獲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獎等5項;2個項目入選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與改革實踐項目立項名單;建成戰國竹簡珍稀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安大簡”首期成果成書目前最早《詩經》版本;《群舒文化研究》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12家單位一同入選第一批“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協同攻關創新平臺;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書》填補相關領域重大空白。學校入選首屆全國文明校園(全國39所)。
最新相關: